关于我们+
产品与服务+
解决方案+
客户案例+
AI创新中心+
投资者关系+
资源中心+
联系我们+
申请演示+
申请演示-
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发展,面对与日俱增的客户数据,金融机构日益重视科学合理的标签体系建设和管理,以实现精细化的客户运营,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本文从精细化客户运营的现状及趋势、标签体系的应用场景和标签体系的科学构建方法三个方面,解析了新一代客户标签体系的落地应用及设计思路。
1. 金融机构客户运营现状及趋势洞察
上图展示了整个客户运营的发展路径,经历了从被动看结果到主动定策略的过渡。其中主动找需求、定策略的过程,又经历了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。这个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,更是经营模式、策略的升级。客户精细化运营通过标签来细分客群,虽说从本质上是一种抓大放小的手段,但也是目前经过实践验证使用率较高的有效方法。
虽然没办法做到像“预测模型”实现千人千面及预测客户需求与偏好的功能,但是从技术门槛和业务价值两个维度考虑,它是非常合适的起点。首先它满足绝大部分精细化客户运营的需求,在这个基础上,从标签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夯实了数据的基础;同时它也在企业内部打造了数字化运营的企业文化。以上两点无论从数据还是企业文化角度考虑,为未来更加精细化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2. 精细化客户运营面临的挑战
要实现精细化客户运营,以下几点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问题,同时也是金融机构未来重点关注和改善的地方。
客户筛选的维度不全
标签体系不完善,缺少线上行为类标签,导致不能精细化的筛选目标客户。
实时营销能力不足
缺乏对实时事件的监测与响应,导致高时效要求的运营或者营销无法开展。
没有形成效果反馈的闭环
效果评估与触达未形成闭环,不能及时优化策略。
自动化程度低
各个平台间相对割裂,执行周期长,效率低。
上图所示,是索信达梳理的客户标签体系的全景应用图,根据不同颜色主要划分成以下三部分:
1用户画像
这部分包含了客户画像及人群扩散的功能。用户画像是在建立好标签体系之后,可以立刻执行、尝试并且能够立竿见影带来一些效果的。它可以输出客群的群体画像,辅助一些运营活动,还可以根据单个画像、业务场景定义,快速赋能一线员工。
2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
做营销和推荐需要以标签的数据作为输入,同时也可以用标签的方式完成整个闭环的建立。不管是精准营销还是目标推荐,都需要具体营销系统、平台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支持才能够实现。
3分析挖掘
在分析挖掘的角度,每一个标签的加工都会经历从标签需求到业务口径的整理,再到数据的开发验证等过程,其过程是相对严谨的,所以其数据质量相对较高。可以作为后续的分析挖掘的特征输入,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标签做相关的预测,来补全客户信息的缺失。
以索信达助力的某头部银行支行开展的线下客群营销为例。当时选定的客群为白领,索信达在该支行白领客群原有的主要特征、金融产品供给这两大标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消费特征的分析和挖掘,比如消费类标签等。结果显示,这类白领客群跟支行的其他客户比起来,在电影、美容护肤、KTV这几项上的消费程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。有了这样的推论之后,在做线下营销和配置金融产品时,可以针对消费习惯、行为,配置相关的增值服务或权益,例如,推信用卡开卡时,主动介绍有关电影观影、spa的权益等。
在科学构建的标签体系里,有3类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方向,包括规划、开发和维护,以下内容围绕整个标签体系构建的几个阶段来展开。
金融机构想构建一个大而全的标签体系,并且希望能复制其他同行成功的经验。但在实际过程中会发现,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。它可以提供参考,但不能直接复制。所以在规划阶段要避免一开始就做大而全的标签体系,而是应该以实际的场景出发,针对业务场景寻找能够提供帮助的具体标签,然后借鉴他行的经验,对整个标签体系做逐步的完善。
索信达之前曾助力一家银行从零开始构建标签体系,在此之前这家银行对于标签体系能带来的价值、可用到的场景并不清楚。索信达通过三个步骤帮助该行完成了标签体系的建立:1)、以某客群运营的场景入手,进行深入分析,对业务开展及相关客户进行全面了解,寻找提升机会;2)、通过专题分析,梳理客群分析运营所需标签,结合业务需求设计客户标签体系,完成标签开发落地;3)、通过标签管理及应用平台,对标签进行统一管控,并开放标签数据应用。
从实际场景入手构建标签体系,并且通过工具、平台对标签做管理和应用,是此项目能够在当时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标签体系的开发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求多、产能不足。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,能够把标签开发能力做下沉,让用户自主创建属于自己的衍生标签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。现在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,在提出标签需求时,标签的业务口径、技术口径甚至是取数逻辑都相对清晰,但苦于没有渠道建立标签。基于这个背景,如果能够开放标签衍生的能力,未来一方面可以释放一些标签开发的产能,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标签使用时效性的要求。
针对标签体系的建设,应该围绕“基础标签+衍生标签”两部分展开。分类合理、高质量的基础标签决定了标签应用的下限,用户能够灵活创建并使用衍生标签则决定了标签应用的上限。
加强基础标签建设
◆ 基础标签是最小粒度无法分解、彼此没有交叉和重复、全面覆盖数据源的客户基本指标,是客户某种较为稳定的特征描述;
◇ 基础标签的定义和口径是统一的、无歧义的,例如性别、年龄、月均AUM等;
◆ 基础标签的结构是比较规整的树或森林,有明确的层级划分和父子关系。
开放衍生标签加工
◆ 衍生标签由基础标签根据条件组合而成,是对客户某种个性化特征的描述;
◇ 不同用户对于衍生标签的定义和口径可能并不相同,因此应支持用户自定义衍生标签;
◆ 衍生标签是非结构化的,各自反应各自的用户特征,彼此间无层级关系。
结合上述两种标签体系,索信达创建了多层次、多维度的标签体系。首先通过基础标签体系,从客户属性角度进行划分,例如技术属性、产品属性、行为属性等,基础标签分类的原则以管理或技术视角定义。然后根据场景标签体系,以业务场景进行逻辑分层;其次基于基础标签体系,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构建,包括客户偏好、客户分层、客户分群和其他衍生;最后到达专辑层次。以一种类似音乐软件中歌单的形式,让标签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定义标签专辑。如果这个专辑是有效并且好用的,未来可以把它作为公开专辑公开,这便形成了知识沉淀和传播的过程。
进入标签建立之后的阶段,便要做后续的维护工作。在做标签体系维护时,需要明确哪些是高质量和准备淘汰的标签,然后把标签使用的过程做闭环监控,这样能够不断的去更新迭代标签体系。标签的闭环运营,一方面需要技术手段保证,另一方面也要配套金融机构的组织、流程和制度,才能完成整个标签的闭环运营。以下分为五个步骤:
- 标签管理责任到人
业务部门标签提出人与信息技术部标签开发人作为标签的责任方,负责范围包含:标签信息准确性、标签数据质量、以及标签应用场景梳理。
- 多维度标签分类
细化标签使用场景分类,方便使用。
- 认证后在标签超市上线
标签基础信息完整,包含:定义、口径、分类、使用说明等,用户可通过标签基本信息快速定位;
- 监控标签质量、使用情况及用户评价
定期生成标签使用报告,通过标签实时监控提前发现异常标签,采集活动效果数据反推标签应用价值;
- 责任人推进标签迭代优化
由标签责任人分析标签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。
总结来说,做标签体系构建时,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:
场景入手搭建标签体系
从底层入手时可以辅助配合客群分析、业务分析以及标签提炼,然后从分析结果中找到能够刻画或帮助到业务场景数据的维度,把标签的价值从实际的落地场景体现。
标签数据的开发和落地
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对标签体系做规划以外,在整个数据的底层,也需要做标签集市的建设以及构建挖掘类标签。标签集市建设的原则是把整个数据的接入汇总,并把最终形成的标签放入集市里。在数据层面单做统计类标签是不够的,像挖掘客户潜力价值和客户偏好就需要构建挖掘类标签。以上三个标签体系建立完毕,可以使标签数据覆盖度广、准确性高。
从工具角度入手做标签持续运营和应用。
首先通过技术手段,覆盖整个标签的管理、全生命周期的运营,并做落地和固化;其次在平台或工具里做标签的应用,例如用标签做客群的设计和画像;还可以利用标签做进一步分析工作,例如漏斗分析、用户行为分析等。在工具层面一定要使用简单易用并且使用门槛低的工具,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标签的使用过程中。
以上就是标签体系构建能力框架所要覆盖的部分,只有场景+数据+工具三者合一,才可以真正把标签体系建设好并合理运用。
本文整理自索信达技术总监、资深数据平台技术顾问张伟宁的专题分享。